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唯物史觀深刻洞察社會歷史規(guī)律,,堅持歷史思維和大歷史觀觀察時代大勢、把握時代主題,、直面時代問題,,根據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特點,增強歷史自覺,,勇于歷史擔當,,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帶領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書寫偉大歷史篇章,,用生動實踐和鐵的事實充分彰顯了唯物史觀的真理力量。
深刻領悟社會歷史規(guī)律,,基于真理基石堅定理想信念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揭示的社會歷史規(guī)律,對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進行了科學預見,,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就人類歷史總的發(fā)展趨勢而言的“兩個必然”,。同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是根據歷史客觀規(guī)律得出的“兩個決不會”的科學結論,?;凇皟蓚€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我們就可以深刻理解為什么資本主義至今沒有完全消亡,,也能夠深刻理解為什么共產主義必然實現但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也就能進一步在掌握唯物史觀真理的基礎上自覺堅定理想信念,。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根據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而物質生產方式又表現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二者的矛盾運動,。任何一種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在其產生之初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的發(fā)展相適應的,,因而對于在其中生活的個人來說,,是“自主活動的條件”。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原先的交往形式便變成束縛人的自主活動的桎梏,因而它必然要被適應于比較發(fā)達的生產力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資本主義所有制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是歷史性的特定存在。隨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發(fā)展,,它也必然要被新的交往形式即共產主義所有制所代替,。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只要人民成為自己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人,共產主義理想就一定能夠在不斷改變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中一步一步實現,。
基于唯物史觀深刻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過程性,,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態(tài),,必須立足于一定的歷史前提,,即根據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所處的歷史傳統(tǒng),、發(fā)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案,進行造福人民,、實現人類解放的歷史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tǒng)、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yōu)槊篮矛F實。”不同民族,、國家在社會形態(tài)演進具體過程中,,既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即普遍性規(guī)律,又同時在共性的基礎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即每個民族在遵循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又會有各自民族的特殊性,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道路是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tǒng)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社會歷史發(fā)展道路,,在堅持“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辯證統(tǒng)一歷史觀的基礎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在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空間里,,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而不必照抄照搬別的國家既有的發(fā)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馬克思主義根本價值追求的偉大實踐中生成的,,是適合當代中國的行馬克思主義之大道、造福中國人民的現實實踐,,也必將在偉大的歷史實踐中得以堅持和發(fā)展,,不斷開辟著通向自由王國的光明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fā)展道路選擇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立足歷史方位確定方針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依然要推動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依然要推動全黨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學習的目的,,就是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復雜事物中都存在著諸多矛盾,,這些矛盾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著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也決定著這一歷史階段的社會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唯物史觀把握歷史規(guī)律,,研究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點,以高度的歷史自覺確立歷史任務,、制定方針方略,、擔當歷史使命。
我們黨牢牢把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要矛盾,,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建黨之初和大革命時期,,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發(fā)動工人運動,、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婦女運動,,推進并幫助國民黨改組和國民革命軍建立,,領導全國反帝反封建偉大斗爭,掀起大革命高潮,。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人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開啟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新階段,。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超越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fā)動的全面內戰(zhàn),,黨領導廣大軍民逐步由積極防御轉向戰(zhàn)略進攻,,打贏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經過28年浴血奮斗,黨領導人民,,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合作下,,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tǒng)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我們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八大根據所處社會歷史階段實事求是地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yè)體系和較為堅實的工業(yè)基礎,,為日后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秉h中央提出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立足新的歷史方位,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取得了一系列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給我國社會帶來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堅持科學發(fā)展,激發(fā)全社會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更為安全的發(fā)展,,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時代主題變換和歷史任務轉換,,社會主要矛盾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甚至在同一時期的不同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正是不斷對社會主要矛盾與時俱進作出新的判斷,,并根據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適時調整方針方略,團結帶領人民妥善解決這些社會主要矛盾,,才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始終牢記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決議》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的生動表達,。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真正英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
我們黨堅持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實踐主體地位,。唯物史觀不同于唯心史觀的最大特點,就是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深刻道理,,指出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在實踐觀這一根本問題上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把實踐確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認為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而且是制約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的決定性因素,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物質生產實踐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歷史由人民群眾自由自覺的活動所組成,這些活動的價值不僅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更由人民群眾進行評價,,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span>
我們黨堅持唯物史觀,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法寶,。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和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培育了黨群之間魚水相依的親密關系。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始終堅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我們黨正是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反復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群眾的實踐,正確的決策只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得到了社會各階層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和廣泛參與。實踐反復證明,,改革開放是群眾的事業(yè),,必須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凝聚發(fā)展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百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至上,獲得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
主動順應世界歷史潮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就是由原始封閉的民族歷史向廣闊的世界歷史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種局限而獲得完全解放的過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唯物史觀,,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fā)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fā)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堅持唯物史觀的人類解放立場,,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中國共產黨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天下情懷和共產主義的價值理想,,把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一貫追求,。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提出:“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备母镩_放以來,,我們黨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1985年,,鄧小平同志講道:“到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绷暯娇倳浽趤喼尬拿鲗υ挻髸_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我們黨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力量,,不僅將其用于自身建設,,同時將其用于為世界繁榮發(fā)展作出貢獻。
我們黨堅持文明多樣性,,推動構建美美與共,、交流互鑒的文明觀。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樣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我們積極維護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對話交流,、相互借鑒,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黨始終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取得了廣泛的認可,,多次被寫入聯合國文件,正在從理念轉化為現實,,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引領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我們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不依附別人,,不掠奪別人,永遠不稱霸,,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并沒有變,,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昂首闊步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必將不畏艱險,,砥礪前行,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董振華 中央黨?!磭倚姓W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